查看原文
其他

专访陈俐:赣剧进课堂“圈粉”年轻人

邓绪娟 刘紫娟 当代江西
2024-09-28

近期,南昌大学《赣剧艺术鉴赏》课意外走红网络,主讲教师陈俐以别样的方式将赣剧文化带入大学生的世界。围绕赣剧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、地方戏剧的传播与传承等一系列话题,本刊记者对陈俐进行了专访。


今年南昌大学的《赣剧艺术鉴赏》课意外走红网络,主讲教师陈俐在讲台上抖水袖、耍花枪、舞折扇,将原本只能在剧院或电视上看到的画面搬到大学课堂。学生不仅在现场观看,还能沉浸式参与体验,赣剧文化以这样一种方式走进学生的世界,着实令人意外又惊喜。

陈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、国家一级演员,先后获第八届中国戏剧奖·梅花表演奖,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,第十届、十三届中国戏剧奖·优秀表演奖,法国第四届巴黎中国戏曲节“最佳女演员奖”等荣誉。

围绕赣剧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、地方戏剧的传播与传承等一系列话题,本刊记者对陈俐进行了专访。

陈俐舞台照。受访者供图

01
寻找赣剧被学生接受的途径


《当代江西》:您的课让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领略到赣剧的艺术魅力,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,请问您是如何想出这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?

陈俐:高校是大学生聚集的地方,有着广泛的有生力量,让高校学生了解赣剧、热爱赣剧文化,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增强文化自信,这是我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。不可否认,高校普遍设有文化艺术类课程,但多数仅停留于对书本知识讲解,并没有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,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。所以,这学期我就重新琢磨打造这门课,改变教学方式方法,增强与学生的互动。课堂上,我让学生扮演剧里的角色,亲身示范水袖是怎么抖的、花枪是怎样耍的,再教他们一些简单动作,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赣剧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继而对赣剧产生浓厚兴趣。同时,改变课堂“话术”,变说教为讲故事。比如,我讲到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,就会从杜丽娘的出身讲起,再把杜丽娘从事的行当,她的衣着打扮讲述给学生听,再教他们演绎好这个人物角色的经典动作。通过这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,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我觉得找到了一条传统戏剧被学生认识、接受、喜爱的途径。

陈俐教授在《赣剧艺术鉴赏》课上挥起水袖。贺玉梅 / 摄
02
推动赣剧“老枝”发“新芽”


《当代江西》:赣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请问您在推动赣剧艺术传承与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,它何以推动赣剧“老枝”发“新芽”?

陈俐:任何一种古老的地方戏,都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总结,根据观众欣赏水平、传播方式的变化来不断锤炼和升华艺术。这些年,赣剧演员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。比如,传统演绎方式是演员互相对着说话,现在改成对着观众说;部分“拿腔拿调”改成了生活用语;赣剧演员的表演,吸收借鉴了很多话剧、影视的表演形式。除此之外,我在舞美、服装、造型等方面也都想了很多办法。以水袖表演为例,开始是由于古代女子笑不露齿、手不外露形成的,提炼到舞台上才形成耍花。后来觉得情感迸发时需要更强烈的动作,水袖就逐渐加长,从两尺加到三尺,再到现在我的水袖是九尺半,打开来特别唯美,整个舞台美不胜收。还有剧目创新,如近几年编排的新赣剧《临川四梦》《红珠记》、青春版·赣剧《红楼梦》等,亦现代、亦古典的呈现,既传承了古典文化的精髓,也使新编赣剧多了独特的韵味。这些剧目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。所以,赣剧创新一定要在文化内核不变的前提下,跟上时代的节奏和审美,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和手法“包装”赣剧,使其既不失原汁原味,又有创新发展,让江西老剧种重焕新生。
陈俐舞台照。受访者供图
03
让赣剧艺术“圈粉”年轻人


《当代江西》:有人认为赣剧缺少宣传,现在的年轻人对戏剧很陌生,兴趣不浓。您怎样看待这个现状,赣剧艺术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“破圈”传播?

陈俐:赣剧作为江西省剧,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。民间有句俚语形容赣剧及其戏迷,“深夜三更半,村村有戏看;鸡叫到天明,还有锣鼓响”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赣剧在乐平市十分盛行,分布在各乡村的古戏台有400余座,其中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戏台有80多座。鄱阳县也有不少赣剧团,经常在江西、浙江、福建等地乡村演出。我们赣剧院的演员每年下乡演出100多场,很多人都抢着邀请我们去村庄上唱戏,热情地拉着主演到家里吃饭,群众认可度很高。如今,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且文化产品日益丰富,戏剧节目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欣赏,赣剧的传播确实遇到困难。但是,有位学者曾说:“赣剧是赣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流,如果没有赣剧,赣文化就会有欠缺、不完善。”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。对于赣剧的传播发展,我们一定要矢志不渝地坚持,让赣剧文化走进并参与人们的生活,探索大众所喜爱的传播方式,而不是将它束之高阁,养在深闺人未识,被遗忘在人们记忆深处。我认为赣剧要“破圈”就一定要争取年轻人,拥有他们,赣剧也就拥有未来、拥有希望。如果年轻人都不了解、不喜欢,没有受众的赣剧怎么生存下去、传承下去?这次赣剧课堂“出圈”,就是赣剧艺术征服听课的学生,靠可爱的学生们拍摄短视频传播到网上才引起巨大反响,才有了这么高的关注度。传统戏剧要想走进大众的视野,一定要拥抱年轻人,用好现代传播手段。

陈俐在练功房观看并指导学生表演。受访者供图

04
广拓国内外“朋友圈”



《当代江西》:自2011年赣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,很多人开始关心支持赣剧。您认为该怎样去保护传承这项技艺?

陈俐: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繁荣发展戏剧事业关键在人。培养赣剧文化继承人,打造赣剧艺术精品,推动传统文化走下去、走出去,就是对赣剧最好的保护与传承。

创排精品赣剧。省里对赣剧的保护传承非常重视,成立了唯一一个事业编制的剧团——江西省赣剧院,改变了此前设施简陋、事业发展受限的情况。

今年,省赣剧院正在精心打造省艺术基金重点项目赣剧《黄庭坚》,为大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供给,弘扬和传播赣剧文化。

重视人才培养。囿于赣剧艺术人才培养方式、培育周期的特殊性,传承的难点在于人才太难得。以我自己为例,从12岁开始练功,直到18岁从专业学校毕业,6年的培养磨练,不光是要唱、要念、要表演,还要打、要翻,各种功夫集于一身。我的胳膊、腿都摔断过,练功要付出很多,一般人比较难坚持下来。

现在专业赣剧演员也不好招,需要国家更大力度地推动和支持,在人才培养或者是资金补贴方面给予一定倾斜。关键还要探索实施师承制,通过小范围、手把手、有针对性的教学来培养人才,达到以戏育人,以戏带功的目的。

推动文化交流互鉴。数年前,我把赣剧带进了欧洲,在巴黎主演赣剧《窦娥冤》,反响热烈,演出结束时,法国观众鼓掌长达10多分钟。作为一名中国戏剧演员,我当时深深地感受到民族自豪感。

所以,我认为要广拓国内外“朋友圈”,用江西戏剧演出助力文化交流互鉴。眼下,省赣剧院创作了不少国际文化交流演出的精品小剧目,如《定天山》《三岔口》《弼马温》等,就是向世界艺术舞台的大版图进发,来推介江西,讲好“中国故事”。



来源:当代江西
原创荐读↘
“庐陵十二吉事”背后的文旅IP打造逻辑
如何拯救“词穷”的年轻人
《有盐同咸》创作背后
王安石为何拒绝升京官
大数据进村,都能干啥

全南:“攀”出一个新天地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当代江西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